整理者按:马先一,教授,浙江嵊县人,196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被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工作,长期投身中国科学院教育管理事业,历任中国科学院干部局科员,人事教育局副处长、处长,中国广播电视大学中国科学院分校校长,中国科学院职工科技大学副校长、校长,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等职,是中国科学院教育史上诸多大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曾为中国科学院教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2018年6月,随着马先一教授的仙逝,马先一教授亲历和见证的与中国科学院教育相关的历史亦被永远的尘封起来。马先一教授生前每一句对中国科学院教育历史的描述,都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今天,校史馆节选院史研究专家熊卫民教授2008年和2009年对马先一教授的访谈部分内容刊出,以示对马先一教授的悼念。
——档案馆/校史馆
中国科学院教育史上的几件大事
——马先一教授访谈录(节选)
熊卫民 访问整理
从建院之初起,中国科学院就以“出人才”为两大奋斗目标之一(另一目标为“出成果”), 1994年又被正式定位为“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可以说,人才培养历来都是其工作重点。在迄今为止大约60年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还是本科教育、留学生派遣,中国科学院都曾广泛地开展工作,并为社会和自身输送了大批高层次科技专门人才。应当承认,它曾利用自身独立性较强、自由度稍高的特点,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过一些开拓性的贡献,如制订新中国第一个研究生条例,创建新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开办第一个少年班,开启自费留学大潮,率先对出国留学生实行“来去自由”政策,为新中国培养最早的一批博士、博士后等等。
1、1964年,中国科学院成立研究生院
问:《革命造反》报上提到的1964年9月“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之事, 您是亲历过的啦?
答:是的。中国科学院从1955年开始正式招收研究生,尝试性的招了两届后就基本停顿了下来,到1962年时才得到全面恢复,开始较大规模的招生 。高等院校有教研室,有教师去给研究生开基础课、外语课。中国科学院没有这样的机构,研究生招上来之后,怎么办呢?1962年,在中国科学院招生委员会会议上,地球物理所赵九章所长提出,研究生招进来之后,若基础课不扎实,做研究的后劲是不足的,必须要集中一年时间来学研究生的基础课;科学院应当办研究生院,让它来负责研究生的基础课教学 。1963年,他又建议在地球物理所先试办研究生班。赵九章先生的建议得到了科学院领导的重视,他们一度责成干部培养处研究生组去筹办相关事宜,后来发现,从选教材到请教师,事情还是蛮多的,由研究生组直接来抓这件事不妥,就委托中国科技大学来办。1963年下半年,中国科技大学中关村分部在计算所南楼旁边东墙内一排两层的简易房子中成立研究生教学管理部,负责京区中科院研究生的公共基础课(外语和哲学)教学和前期生活、学籍、政治思想工作的管理。1964年时,学生增多了,配备齐全了一些,大家搬到新落成的计算所南楼去,工作进一步走上了正轨。在那个地方开展教学工作,用什么名义,挂个什么牌子呢?我们干部培养处研究生组的几个同志商量了一下,提出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牌子。它不是独立法人,其行政工作由科大中关村分部代管。现在有种说法,认为那是新中国最早的研究生院。
问:牌子何时开始挂,挂在何处?
答:大概在1964年9月开学前挂的牌,上面写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九个大字,竖挂在计算所南楼——不在南边的正门,而在东边的侧门。当时计算所南楼主要归计算所使用,其二楼或三楼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教学和住宿的地方。
问:牌子是何质地,有多大?
答:是个木牌,不算小,但比中国科学院院部挂的牌子小多了。
问:关于成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一事,当时有没有正式发文件?
答:没有。这个事情没有放到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上去讨论,只是我们几个研究生组的同志和中国科技大学中关村分部研究生教学管理部的几个同志讨论了一下 。大家打算先挂上牌子,等规模搞大了,再单独组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问:您可曾参与相关讨论?
答:我当时只是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办事人员,没资格参加局办公会议,只是在我们干部培养处酝酿这件事情时参与过讨论。据我所知,局办公会议还是讨论过此事,但没形成正式的决议,只是有过“先这么干干再说”这样的话。如果干部局的办公会议形成了决议,肯定会上报院里,正式形成文件。
问:牌子上的字是谁写的?
答:不记得了,肯定不是郭沫若这样的院领导写的。1964年9月的研究生开学典礼是在计算所南楼举行的,主管人事、教育的副秘书长郁文到会讲了话。当时还考虑,等研究生院发展了,还要为它盖专门的楼。计划在哪为研究生院盖楼呢?在金星铅笔厂那儿,紧邻现在的过程工程研究所。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这些事情都顺利进行了,那么,1964年9月应该会被确定为新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的建院时间。
2、1977年,中国科学院召开两次中国科技大学工作会议
问:“文革”刚结束时,中国科技大学是不是一度很出风头?
答:“四人帮”粉碎之后,中国科学院召开了两次中国科技大学工作会议,1977年7月18日-22日的那一次尤其重要。那次会议由党组副书记郁文同志主持,规模比较大,科大来了30多位正、副系主任和教授。会议包括恢复高考、恢复研究生制度、恢复校长制等事关全局的议题,最后以纪要的形式形成“关于中国科技大学几个问题的报告(初稿)”,经由中国科技大学修改定稿后上报中科院。8月4日-8日,邓小平召开了科教座谈会。8月8日-12日,中国科学院又召开了中国科技大学第二次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由党组副书记李昌同志主持,议题是如何贯彻落实邓小平在科教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这次会议主要是领导参加,与会者有郁文等科学院领导和武汝扬、任知恕等科大领导。
问:您亲自参加了这两次会议吗?
答:我当时任教育处副处长,是第一次会议的主要张罗人。8月上旬,又列席旁听了第二次会议。第一次是群众性的会议,是为科教座谈会作准备的;第二次是领导的会议,目的是落实科教座谈会的精神。第一次会议让科大写了一个纪要;第二次会议决定起草两份给中央的报告。
第一次会议参加的人比较多,郭老还于7月27日接见了与会代表。为什么选在那一天呢?因为当时郭老病了,住在医院,他知道这次会议提出了很多令他感兴趣的议题(恢复高考、恢复校长制等),就跟秘书王庭芳说要以校长身份见见大家,大家就都在北京等着。27日那一天郭老身体比较好,可以出医院见客,就携夫人于立群在北京饭店会客厅和接见厅分别接见了会议领导小组成员和与会代表,并和大家合影留念。后来据郭老的女儿郭淑萍讲,这是郭老生前最后一次公务活动、最后一次拍照。第二次会议期间,与会者也拍了一张合影。这两张照片,我已分别交给中科院院史办和研究生院校史馆,永久珍藏。第二张照片最边上多出一只手来,那是我的。我不是领导,觉得自己不适合出现在照片上,就要求洗照片的师傅不把我洗出来,他照办了,但没办法把那只手抹掉。
3、1977年,中国科学院再次成立研究生院
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会议结束后,根据8月8日邓小平在科教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9月5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呈交了“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几个问题的报告”,提出办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七条办法。报告中提出在北京设立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暂定规模一千人。9月10日,中国科学院向国务院呈交了更为具体的“关于招收研究生的请示报告”,提出了招收、培养研究生的暂行办法。9月中旬和10月上旬,中央先后批准了这两个报告,决定在科学院所属的66个研究所和大学恢复研究生制度。
9月下旬,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以严济慈副院长为组长,钱三强、叶笃正两位副院长为成员的三人领导小组,领导部署试招1977级研究生工作。招生办公室设在人事局教育处,由我兼任主任。招生采取自愿报名,由2-3名著名科学家推荐,经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择优录取。因业务方面已有著名科学家的推荐,考试的内容主要为外语。在我的印象中,1977年中科院共录取了近200名研究生,其中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双重领导单位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少量研究生。有一部分学生是严济慈、钱三强、叶笃正他们三个人亲自面试的。1978年3月1日,首届研究生开学上课。
1977年10月,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持工作武汝扬副校长指派杨秀清、战纪科、张力秉等人到京,先在三里河科学院院部一间办公室开始工作,任务是选调人员,安排行政后勤工作,后来搬到玉泉路正式办公。1977年11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印章正式启用。1978年3月31日,国务院批复中国科学院的报告,任命严济慈副院长兼任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委托中国科技大学创办研究生院的请示于1977年得到中央批准,当年即启用印章,并招收了一部分研究生,基于这些理由,我认为,应把中国科学院再次创建研究生院的年份定为1977年 。
1977年11月,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联合发文,通知招收1978届研究生。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了由严济慈、钱三强、贝时璋、王应睐、王大珩、钱人元、吴文俊、朱洪元、叶笃正、黄昆等领导和著名科学家组成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招生委员会,严济慈副院长任委员会主任,着手领导和部署1978年研究生的招生工作。1978年中科院共招收研究生1015人,其中130名选派作为专攻外国语的出国留学预备人员。中国科技大学另外单独招收研究生107人,其中选派出国留学生25人。1977级、1978级研究生被统称为1978届研究生,于1978年11月14日举行开学典礼。
问:有资料说,只有883人在研究生院上课。
答:有些外地的研究生没来北京上课。比如上海分院当时也成立了教育处,他们能开设外语等课程,其研究生就没有必要来北京上课。